個人電腦機器人

個人電腦機器人
「我的目標,是讓14歲少年靠著送報紙打工所賺的錢,也能買得起這部機器人。
today's date: 親愛的賓客,您好 日安!: 有閒來坐坐咧!l “您好,有什麼可以幫您?”隨時隨地都想與您在一起",

星期三, 6月 08, 2005

如何善待人、親和環境與連結未來都市的智慧網絡

WELLCOME(0930~933~379)(http://petercfs.blogspot.com)
在博覽會場露面的二十一世紀交通工具,無論是擴展個人移動能力的i-unit、採用氫燃料電池的FCHV公車,運用尖端智慧運輸網絡的IMTS自動車隊,抑或低噪音、低震動、低耗能的磁浮列車,追求的目標,不在於強調跑得更快,而是如何善待人、親和環境與連結未來都市的智慧網絡等三大方向。俐落如紅鶴般,在九十公分的迴轉半徑內輕鬆轉身,是i-unit的拿手絕活。i-unit是部變形車,分為低速與高速兩種模式。當低速行駛時,前、後輪靠攏,間距收縮到最短,讓車身挺直,乘坐在車上,人與車幾乎成為一體,可以在狹小空間內,靈活地執行進、退、迴轉等動作。一旦「變身」為高速狀態,i-unit拉開前、後輪距,重心降低,駕駛人身體後傾,如同沉入迷你型單人座賽車,呈躺坐姿態。「未來車的重點設計方向之一,就是考量個人化的需求,」豐田館副館長江夏俊朗說。設計方向 擴展行動力,融入社會角落回顧二十世紀的汽車造型,體積遠大於人,基本理念在於人、車不同質,車子一方面以層層鋼板保護了駕駛人與乘客,本身卻成為道路上的咆哮巨獸,給周遭行人帶來威脅。「人、車、路是運輸問題的三大中心,其中『人』是最弱勢的一環,」交大電機與控制工程系教授吳炳飛指出。為了便利車子通行,現代化的社會必須建構大量的汽車專用道,占據許多空間。i-unit卻要扭轉此一成見,讓車既可擴展個人行動力,又能融入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。在豐田汽車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中,i-unit的角色,如同當前的輪椅一般,可以自由出入於公眾聚集的場合,譬如公園、大眾運輸車站,與其他行走中的路人、動物並行。要達成此目標,得先讓未來車的體積盡可能微縮,重量也必須減輕。外殼採用環保纖維素材的i-unit,重量僅一百八十公斤,在低速狀態中,i-unit垂直高度為一百八十公分,寬度為一百零四公分,長度則僅一百一十公分,當兩部i-unit在路上碰了面,雙方駕駛幾乎不必下車便能握手寒暄。靈活的性能需要簡便的操作,才真正能善待駕駛人,而不是更多的折騰。i-unit的操作介面只有兩個,左右手各一,其中右手是主要控制系統,以直覺式前移、後挪、扭轉來操控車子的前進、後退與轉向。左手則是資訊輔助系統,用於連結未來社會的中央運輸資訊系統,以利定位或切換為自動駕駛。設計概念 四個車輪各有獨立電動馬達為了實現微縮與輕量化,同時減低能量在傳輸過程中的損耗,i-unit的動力僅仰仗後輪內的電動馬達,將馬達與車輪結合,是未來車重要的設計概念之一,不少車廠正嘗試朝向此一目標發展,三菱汽車最近就發表一部四輪各有獨立電動馬達的汽車開發計畫,預計在二○一○年上市,「這款車追求更高的安全與環保標準,不過四個輪子各有馬達,也會讓動力設計更複雜。」中華汽車造型所所長陳聰仁坦承。i-unit的電動馬達單靠鋰電池為能源,以降低對環境的破壞,但每場二十分鐘的表演秀結束後就得立刻充電,續航電力與漫長的充電等待時間,是邁向實用化的一大問題。「電力車不稀奇,」陳聰仁強調,「問題在於能跑多遠,一般電力車充一次電,不會跑超過二百五十公里,這正是瓶頸所在。」

沒有留言: